发布日期:2016-11-03 浏览次数:
11月2日下午4时,匹克体育从港交所退市,这标志着历时3个月的匹克体育私有化划上了一个句号。“完成私有化只是第一步。”匹克体育CEO许志华透露,未来的匹克体育将从单一的体育装备品牌升级到体育产业集团。
25亿港元完成私有化
匹克体育私有化退市的消息由来已久。就在今年5月23日,这家公司发布了两份公告,一份是关于上市公司停牌公告,另一份则是关于“变更首席财务官、公司秘书、授权代表及于香港接收法律程序文件和通知书的代理人”。彼时就有市场传闻称这是其即将私有化的信号。直到今年7月,匹克体育匹克才首次公告了私有化得计划:建议由要约人许氏体育通过协议计划将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私有化;提出每股计划股份换取2.60港元现金,计划股份包括9.276亿股,累计金额约25亿港元。
10月28日,匹克体育注册地大法院正式批准了要约人许氏体育透过协议计划将公司私有化的计划。同一日,根据该计划削减公司已发行股本及相应的向要约人发行股份亦已获大法院确认。而在此前,匹克体育全体股东大会正式投票通过了私有化决议。
匹克在体育行业为实施私有化?
匹克方面回复第一财经记者称,7年前的2009年9月,匹克上市,但上市以后公司股价的表现却并不令人满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国家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文件出台之后,体育产业迎来了黄金时代,国内体育概念股甚至是泛体育概念股都大受投资者热捧,体育产业被看作资本市场的一片蓝海。
对比之下,在体育产业深耕多年的匹克,投资价值反而长期被低估,公司很难有效运用资本平台,进而影响公司经营业务发展。因此,在公司大股东许氏家族的提议下,匹克实施了私有化计划。记者采访了解到,匹克此次私有化的过程中,倒是受到不少资本的青睐,诸如道格资本、光大资本、前海母基金、民生银行、国信证券、广发证券、西南证券等机构都成为匹克体育股东名单上的新贵。
未来计划:并购、多品牌
综合匹克体育近5年的财务数据来看,2010年-2013年公司的营收和利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2013年以后实现了稳步的增长。2015年,匹克的全年营业收入31.0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33%,而去年同期为8.75%,增速稍有提升。不过,盈利的增长势头却有所减弱, 2015财年全年盈利3.9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2.33%,而去年同期为31.27%。
此前,徐志华曾表示, 匹克的主要销售市场聚焦在二三线城市、特别是三线城市。“在一线城市,高端人群已经被国外品牌占据,我们很难在争夺这一市场。相比国外大品牌,我们的优势还在于高性价比,这一诉求更适合低端城市。”
但许志华强调,二三线城市并不意味着可发展的空间更小。他指出,相反二三线城市实际上“更赚钱”——“越低端的城市,竞争越不充分,因此商品售价越高,利润也越高。”据他透露,匹克在二三线城市的折扣大约在8~9折左右,而一线城市的折扣通常会被压到5~7折。事实上,上述情况并不仅限于匹克体育,安踏、李宁等品牌也面临在一线大城市竞争不过阿迪、耐克这样的国外品牌。
虽然从2014年开始,上述几家公司的在业绩下滑后随着市场政策的利好集体回暖,但这也意味着,本土品牌彼此间的厮杀角逐更加激烈。
“首先,匹克回归是件好事。众所周知是他们在港股的估值偏低。如果能够回归,这类的公司是受到内地市场青睐的。” 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CEO张庆坦言。不过,随后他也指出,匹克起家于篮球,但随着篮球市场的升温,国内的安踏、李宁也在触及这一块儿领域,匹克的压力开始增大,如今只能说这一方面有特色,谈不上是有优势。在张庆看来,单是在运动产品上想要谋求发展、突破在现今的市场上已经非常困难。因为在价格上,国内品牌主打的是性价比,所以在价格定位上,比拼也很激烈。“唯有通过资本的并购、围绕产业链做垂直性的整合才能够突围。”
而对于匹克自身来说,也许也早有打算。
“私有化之后,匹克体育将实施多品牌战略,完善体育装备行业国际化战略布局。”许志华说,“未来会通过收购和投资国际上体育细分行业优秀的装备公司,实施多品牌战略,逐步完成在篮球、足球、网球、马拉松等大众体育范围内多品类、多层次的装备战略布局。同时,匹克将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本合作伙伴、体育合作伙伴的资金和资源优势,建造匹克体育产业生态圈。”